揭秘古代铜镜的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不妨通过唐代铜镜上的故事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铜镜作为一件古代器物,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还体现出了人们对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追求。
今天是教师节,让我们一起跟着铜镜,学尊师重道。唐代的铜镜会讲故事,《列子·天瑞》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话说有一天,孔子游览泰山,偶遇荣启期一边弹琴一边歌唱。他虽衣着简陋,却怡然自得。孔子感到好奇,便上前请教,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 荣启期以“人生三大乐事”作答,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
虽然荣启期的“三乐”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他知足常乐、安贫乐道的精神,被孔子评价为“善乎!能自宽者也。” 一问一答,这样简单的故事,被唐人在铜镜上留了下来。铜镜的正上方书九个字的铭文“荣启奇问曰答孔夫子”,简要概括故事大意。
这枚铜镜上的画面,呈现出一种协调与平衡,一株枝叶下垂的杨柳,占据铜镜的下方,使得画面的上下左右,四个部分达到和谐,也象征着荣启期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具象化了,在这枚铜镜上,孔子头戴冠,身着宽袖长袍,右手持杖,左手抬起前指,呈现出请教问题的姿态。荣启期戴冠披裘,左手执琴,头部微侧,呈现出答言状的老者形象。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疑问,在这件铜镜上,与其说孔子,不如说荣启期才是主角?其实,这正体现出孔子的一则教育理念:复习一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论他人贤能与否,皆可作为自身学习的对象。既要从他人的优点中汲取长处,也要通过反思其缺点,而实现自我完善。
“至圣先师”孔子,亲自演绎了什么是谦虚好学、学无止境的修养。铜镜背面的故事,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