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特约评论
文化中国行:如何让世界遗产申报成功后不只是“金字招牌”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7月20日 17:10(上海时间)
点赞 0

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居世界前列,但申遗成功后,如何避免变成‘金字招牌’?我们需要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推动立法与机制改革,解决属地化管理弊端,防止过度利用和破坏。同时,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世界遗产真正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文化中国行 | 新时代申遗捷报频传的背后
我们邀请专家学者和相关从业者,总结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经验与启示。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中国遗产走向世界,更多中国经验惠及全球。
记者:我国在世界遗产申报、保护方面,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
郑军:40年来,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居世界前列,保护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申遗工作,营造了非常好的氛围。
刘曙光:我们不要忘了申请世界遗产的初心。需要常常问问自己,我们申请世界遗产的初心还在不在?要站在为全人类保护珍贵遗产的高度,推动立法与机制改革,解决属地化管理弊端;加强能力建设与专家智库建设,组建跨学科专家委员会,加强人才培养与监测系统整合,提升决策科学性与保护精准性。
郑军:要端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和政绩观,有的地方政府为了申遗成功,申遗过程中暂停了一些破坏世界遗产价值的项目。但申遗成功后,就重新启动这些项目,不顾对世界遗产价值产生的负面影响,拿“世界遗产”这个金字招牌当摇钱树。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一处遗产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就意味着中国政府和人民多了一份为全人类保护好世界遗产的责任。
刘曙光:中国的世界遗产分布于广阔地域之中,也处于地方发展的不同阶段之中,在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不同的挑战,但我们已形成两个共识,一是“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二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申遗成功后,保护与价值阐释仍然是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