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在 "特点" 和 "平衡点" 中寻找未来

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上,双方表示希望在合作中找到彼此的伙伴关系。中欧企业家圆桌会上,近60家中欧企业共同探讨了经贸热点话题,凝聚共识,认为合作才能共赢。然而,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如何找到 "平衡点" 成为中欧关系发展的一个关键挑战。
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于7月24日在北京举行,这标志着中欧关系又一次重要的政治对话机制的重启。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访华,与中国领导人面对面展开沟通,释放出中欧致力于加强伙伴关系、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开放合作的积极信号。
在此次会晤前,欧盟对俄第18轮制裁将部分中国实体纳入其中,一些欧洲人士指责中国新能源领域出现所谓 "产能过剩" ,并以 "贸易不平衡" 为由对中国产品发起一系列反倾销调查。这些问题给中欧关系造成了不必要的干扰。然而,中欧企业家圆桌会上,近60家中欧企业共同探讨了经贸热点话题,凝聚共识,认为合作才能共赢。
中国和欧洲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经济高度互补、利益紧密交融。中欧双方企业普遍希望未来持续深化中欧经贸往来,共同做大合作蛋糕。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称: "这次中欧之间能够实现高层互动,释放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双方要不断去回顾历史上取得的成就,不断去总结双边关系发展取得的经验。"
近期,中欧关系面临着诸多挑战。欧盟的一些政策文件将中国定义为 "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 ,这种 "三重定位" 标志着欧洲方面想要寻求对华政策的调整。但是,中方还是从务实的角度和欧方沟通和交流,尤其是希望欧方能够树立起正确的对华认知,让中欧关系始终保持在以伙伴为主的轨道上。
五十年来,中欧已经建立了70多个磋商和对话机制;双边年贸易额从建交时的24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7858亿美元。中欧班列累计已开行突破11万列,通达欧洲26个国家229个城市。然而,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如何找到 "平衡点" 成为中欧关系发展的一个关键挑战。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称: "中欧关系中的问题还是不少,但是合作的空间也很大,我们要客观评估中欧关系,不要片面,我们要探索一种新的互利共赢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