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愿来、来了留不住:养老行业的人才荒

当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超3.1亿,占总人口的2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家战略。然而,青年人才“入行易、留下难”,成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普遍问题。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养老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根据相关数据,我国养老护理人员潜在的人才需求为1000多万,但目前仅有30多万人。这意味着,即使每个大学生都从事养老护理工作,也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江苏省民政厅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全国首个本科起点的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旨在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同时,江苏也在全国首创养老护理职称制度,用“制度创新”让年轻人“留得下、有奔头”。
然而,在多地的探索中,浙江给出的解法是“政策激励、待遇提升、智慧赋能”多管齐下。例如,在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一场运动会正在火热进行。设计这场活动的徐兴春从事养老护理已经十年了,获得了高级养老护理员证书,今年还被评为福利院的首批“高级照护专员”。
下一步,徐兴春还在规划考“养老服务师”资格证书。之所以如此有干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浙江对养老服务人才的激励,建立了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2024年,浙江省已累计发放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挂钩的岗位津贴3600多万元。浙江每万名老人拥有持证护理员,从2020年的16人增加到今年的25人。
尽管如此,一线护理员工作“强度高、压力大”的问题仍然突出。为了给护理员“减负”,在杭州市第三福利院,数字孪生养老院已经落地,不仅有机器人送药、让全院所有老人就诊更便捷,个性化点餐满足老人口味,睡眠监测设备还能实时感知老人生命体征,一旦偏离正常,系统立刻报警,护理员不用再“24小时盯着”。
在杭州西湖区遐龄交互智慧颐养院,抓取机器人可以帮助老人拾取桌面上的物品,减少老人跌倒的风险。机器人还可以扶老人起床,给护理人员减负。
“95后”李庆港坚守七年,却难掩行业“青年人才荒”的状况。我国养老护理人员潜在的人才需求为1000多万,但目前仅有30多万人。如何破解“年轻人不愿来、来了留不住”的难题?多地都在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