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暗器”成公众隐患:地钉伤人事件频发,清理之路困难重重

近期,多起因马路上残留的地钉导致的伤人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金属物体,却可能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然而,当公众期待相关部门能够及时清理这些“暗器”时,一些志愿者却选择自己动手,然而他们在清理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困难和质疑。
马路上的地钉问题不仅仅是天津一市的现象,不少城市都存在此类情况。这些残留的地钉主要来自施工围挡、广告牌、路灯杆等设施的固定装置,拆除后未被清理干净便成了路面的“暗器”。
短视频博主“赣州脚垫哥”是一名公益人士,他分析认为,问题根源在于项目迁移或拆除方未做好善后工作。这种情况下,地钉的存在与地域无关,哪里都可能出现。“地钉通常很小,只凸出地面几厘米,走路很容易忽略,稍不留神就会扎胎、绊人。”
然而,一些受访者反映,残留地钉存在时间可能长达一两年甚至更久,却鲜见相关部门主动清理。即使向相关部门反映,有时得到回复称“非职责范围”;有时超过一周甚至更久无人处理;有时虽有人来清理,但方式简单——仅用铁锤将露出部分砸进地里,不久后钉子又会凸起。
在山东滕州,一位名为夏天的公益人士,利用节假日和工作日下班时间,骑上电动车,带着装满工具的军绿色帆布包上街清理地钉。这一坚持就是两年多。夏天表示,他最初是自己找,现在很多线索来自粉丝私信。短短15分钟,5颗地钉被清理完毕。
但公益之路并非坦途,夏天的短视频账号名为“滕州拔地钉小分队(公益)”。他告诉记者,最初小队有三人,两人清理一人拍摄。后来,那两人因他人闲言碎语而退出:“有人说我们割钉子卖钱;视频评论区还出现‘盗窃公共资源’‘偷钢筋’‘违法操作’等阴阳怪气的言论。”
对于市民自发清理地钉的行为,法律专家孙宜前提醒,市民义务清除地钉属于“自愿协助公共事务”,但需遵守安全规范与公共秩序。工具安全、设施保护和区域许可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综上所述,马路上的地钉问题不仅仅是个人或某一地区的隐患,更是社会公共安全的一大挑战。呼吁相关部门能够重视此问题,并加强管理和清理工作,减少因地钉导致的伤害和损失。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公众能够关注并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一起为创造一个更安全的社会环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