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遗产之争:社交账号去世后该如何处置?

近日,关于‘数字遗产’处理问题的讨论再次引发公众关注。专家指出,这一问题反映了网络平台理性治理规则与用户感性情感需求之间的冲突。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人们普遍拥有多个线上账号。当用户离世,其社交平台账号、游戏账号等‘数字遗产’应如何处置,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琦看来,平台回收长期未登录的账号,通常是出于安全、资源与隐私保护的考量。然而,对用户及其亲友而言,这些账号不仅是工具,更是承载情感与记忆的‘数字遗物’。
王琦指出,这背后折射出数字资产治理的困境。一方面,民法典虽然承认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地位,但并未明确承载人格与情感属性的社交账号数据是否属于可继承遗产;另一方面,平台在追求安全治理与隐私保护时,没能更多考虑用户追思亲人、留作纪念等情感需求,技术规则中缺失人文关怀。
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会理事高蕾认为,这揭示了数字时代下商业逻辑与人文关怀的冲突,更暴露出数字遗产管理的立法与伦理真空。她以微信为例解释道,平台做法基于用户服务协议:账号所有权归腾讯,用户仅享有使用权。长期不登录被视为主动放弃使用,平台有权回收。
但问题在于,社交账号往往具备多重属性。当其既存在财产属性,又具有人身属性等其他属性时,其归属和继承问题就面临法律困境。例如,因账号内的聊天记录、朋友圈等涉及用户及第三方的隐私,直接继承可能侵犯隐私权。
王琦将‘数字遗产’定义为:被继承人在互联网环境中形成、存储或积累的,在其去世后仍存在并具有经济或情感价值的全部数据。他分析,其中一部分具有直接经济价值,如账户余额、游戏装备等,属于民法典中的合法财产,可直接继承;另一部分受合同关系调整,如依用户协议归平台所有、用户仅有使用权的数据,可通过合同继承路径处理。
高蕾认为,平台作为社交账号与‘数字遗产’的控制者,其应当承担起数字遗产管理人的法律责任,当合法继承人依据生效法律文书提出请求时,平台有责任如实披露并协助执行逝者账号中明确的、无争议的财产性权益。同时,在回收非活跃账号前,应履行充分通知义务,设立缓冲期,避免‘一刀切’。
王琦进一步建议,平台可以设立‘纪念账号’专属功能,在用户去世后,经继承人申请并核验,账号可从正常状态转为纪念状态,在账号名称旁标注‘纪念账号’等标识,告知访客该账号主人已去世;平台对纪念账号不回收,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妥善保管,保留公开的内容,为继承人及相关群体留存情感寄托的载体。
总之,‘数字遗产’处理问题牵涉到法律、伦理和技术多个方面,亟需各界共同探讨与解决,才能在数字时代下实现人文关怀与商业逻辑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