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大力推广“给场景”战略

随着技术的发展,政府开始重视“给场景”的重要性。这一战略旨在为新兴技术提供实践和应用的机会,以推动其成熟和产业化。通过开放公共资源、打造创新生态等措施,政府希望能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的发展,并加速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和普及。
在合肥市,一套全空间智能感知巡检系统正在轨道交通4号线桃花潭站运行。这种先进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如果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里,是很难找到实际应用场景的。但是,得益于合肥市场景工作专班的主动对接,这一技术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并成功地应用于轨道交通巡检中。这不仅推动了技术的产业化,也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人力巡检中的“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
场景工作,实际上就是在尝试连接技术与产业之间的桥梁。通过提供适合的应用场景,不仅可以让新技术有机会进行试验和改进,也能够促进这些技术走向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的道路。因此,有了首试首用的场景,才有可能实现更广泛的市场推广。
记者曾经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创新技术和新产品因难以找到匹配的应用场景而无法形成规模市场。这意味着,仅仅拥有先进的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能够让其发挥作用的环境。因此,场景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要给技术找场景,也要为场景找产品。
在全国范围内,不少地方都在尝试着推动这种“给场景”的战略。比如,有些城市正在探索“能力清单”和“机会清单”双向对接机制,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技术与需求的匹配,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深度融合。
“给场景”,实际上是一种理念革新和机制创新。它要求政府和相关机构能够打破公共资源的封闭壁垒,开放更多的场景资源以供技术创新试验和应用。这不仅需要政府服务意识的转变,也需要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2025年7月2日,一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在合肥骆岗公园进行了演示飞行。这是合肥在空中交通领域探索政策创新并提供应用场景的一个例子。通过这样的尝试,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来到这个地区,也能够预演未来交通的可能场景。
“给场景”,不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是需要系统性地对接和支持。这意味着,政府和相关机构不仅要为前沿技术提供适合的应用环境,还要通过持续的推动和支持,让这些技术能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并形成规模化的产业 ứng dụng。
“给钱给地,不如给场景”,这是来自企业的一句评价。事实上,场景工作更加需要营造创新生态,关键是政府服务创新升级,通过更市场化、更精准、更专业的方式,以更广泛、更高效、更优质的场景供给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能。
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依托这一优势,一些全球头部企业的在华发展战略正在从“在中国为中国”转向“在中国为全球”。这意味着,通过在中国应用和验证新技术新产品,可以更好地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最近,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了《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这是国家层面上首次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相信随着这种战略的深入推进,将会有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在真实场景中试验、验证、孵化、迭代、成长,推动应用场景变产业盛景,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多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