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太空算力”计划:引领未来计算时代还是资本盛宴?

近日,马斯克再次提出「太空算力」的概念,引发了业界的热议。那么,这个被誉为未来计算新时代的关键到底是什么?它能否真正带来技术革命,还是只是资本家新的投机工具?
最近,全球首富埃隆·马斯克关于「太空算力」的讨论再度引发热议。马斯克表示,大规模部署太阳能人工智能卫星是实现每年1太瓦(1TW)人工智能算力部署的唯一路径。这一声明让人们对「太空算力」这个概念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事实上,马斯克对于「太空算力」的热情由来已久。在10月30日,他曾与作家Eric Berger讨论过「太空数据中心」的可行性,并表示只要扩大拥有高速激光链路的星链V3卫星的规模,就能实现这一目标。11月4日,马斯克又宣布将扩大星链V3卫星规模,建设太空数据中心,以实现每年100GW的数据中心部署。
与此同时,美国太空数据中心初创企业Starcloud也成功将其首颗卫星Starcloud-1送入太空,这颗卫星搭载了英伟达H100 GPU,计划在轨道上运行谷歌的开源模型Gemma,以证明大型语言模型也能在太空环境中运行。另外,谷歌宣布启动「捕日者计划」,拟在2027年初发射两颗搭载Trillium代TPU的原型卫星,将AI算力直接部署到太空。
中国在这一领域也早已起步。今年5月14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全球首个太空间计算卫星星座送入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开启「太空计算时代」的新纪元。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表示,构建计算星座是实现「天数天算」智能时代的关键,一旦卫星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其价值就会被极大地释放出来。
那么,「太空算力」到底是什么?它能否真正带来技术革命,还是只是资本家新的投机工具?华西证券认为,太空算力的「低成本广资源大空间」特点为商业航天找到了一个稳定长期的盈利模式。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发布的研报显示,预计到2035年,全球在轨数据中心市场将增长至390.9亿美元,十年复合增长率达67.4%。
然而,在这一波「太空算力」热潮中,我们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投入,我们是否真的能实现一个更加智能、更加高效的未来?还是只是在为新的科技泡沫做准备?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无论如何,「太空算力」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随着马斯克、谷歌等科技巨头的投入,我们可以预见,这一领域将会经历快速的发展和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太空算力」能否真正带来技术革命,还是只是资本盛宴中的一场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