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特约评论

专家揭秘荔枝背后的“低血糖阴谋”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6月27日 14:09(上海时间)
点赞 0
专家揭秘荔枝背后的“低血糖阴谋”

近期,关于荔枝引发低血糖的讨论逐渐升温。我们邀请到了营养学专家刘冰,解读荔枝中的降血糖素A和MCPG究竟是如何导致低血糖的,并提供了科学食用荔枝的建议。

近期,随着荔枝大量上市,很多人都很爱吃。但是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有人过量食用荔枝导致身体不适,甚至出现“荔枝病”。那么,什么是“荔枝病”?为什么荔枝会引发低血糖呢?

据了解,荔枝中含有次甘氨酸A(又称降血糖素A)和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MCPG),这些物质通过抑制糖异生和脂肪酸代谢,干扰葡萄糖生成,容易导致低血糖。尤其是在空腹情况下,大量食用荔枝会迅速刺激胰岛素分泌,从而使血糖快速下降。如果没有补充其他食物,就很容易发生低血糖。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食用荔枝呢?首先,避免空腹食用,尤其是未成熟的荔枝。其次,适量食用,成人每日摄入不超过300克,大约10—15颗普通大小的荔枝,儿童减半,幼儿慎食。此外,对于特殊人群,如营养不良、肝病或血糖调节异常的人群,也需要慎食。

此外,还有一个关于水果代替正餐能否减肥的问题。专家表示,用水果代替正餐并不能有效地减肥,反而可能导致人体代谢不了的果糖转化为脂肪堆积,影响尿酸代谢,甚至诱发痛风。因此,保持均衡的饮食和适度运动才是健康减肥的关键。

综上所述,荔枝虽然甜美,但也需要科学地食用。过量食用不仅可能导致低血糖,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让我们在享受美味水果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参考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