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揭秘汪应洛的不朽贡献

汪应洛,一位献身于管理学和教育事业的先驱,他的贡献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从西安交通大学到中国工程院,汪应洛用毕生精力推动了管理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近日,一则关于汪应洛的报道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位93岁的老人,他的一生都致力于管理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从1958年响应党中央“交通大学迁往西安”的号召,到2023年7月11日他在秦岭脚下长眠,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一直都在为国家的管理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汪应洛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奉献和坚持的故事。他选择了与实业报国志向紧密相连的工业管理工程系,成为新中国首批大学生。1952年,他赴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企业组织与计划”专业研究生,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管理学学术著作《企业组织与计划》。这些经历和成就,让他在管理学领域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作为师者,汪应洛善于洞察,创新进取从不止步。他积极推动了管理教育的发展,率先扛起了建设中国管理学教育与研究的大旗。1984年,他成为中国管理工程学科首位博士生导师;1991年,设立我国首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在他的努力下,西安交大获批全国首个管理工程博士点,这些“第一”背后,都印刻着汪应洛伏案耕耘的身影。
然而,更让人钦佩的是汪应洛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他把自己最珍视的注解是“教育家”,他曾多次说“我这一辈子最钟情的是科研教育事业……一边搞科研,一边带学生,这条路走着心里很踏实。”作为长江三峡工程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专家组成员,汪应洛常常不分昼夜地连轴转,他先后主持完成了“三峡论证”等十余项国家重大项目研究。他的学生们都深受他的影响,他们记忆犹新的是汪老师的勤奋和责任感。
在面对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时代时,汪应洛仍忙着研究大数据应用、智能城市建设和服务型制造业发展等关乎国家战略的领域。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脚踏实地为国家的重大需求开展科研工作。即便在生命的后半程,他也从未停下学习与探索的脚步。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把这视为“增长知识才干、为国家多作些贡献”的契机,更加激情满怀地忙于教研。
汪应洛的教育情怀与学术担当,已化作中国管理学与教育史星空中一颗永不黯淡的星,为后学指引着未来的路。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贡献是需要付出和坚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真正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