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特约评论

乌铜走银:一场跨越三百年的美学修行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28日 13:36(上海时间)
点赞 0
乌铜走银:一场跨越三百年的美学修行

在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匠人们将金属与生命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品。这门技艺不仅是对传统的手艺的继承,更是一种体现着时光、温度和生命印记的艺术形式。

乌铜走银是一门始于清雍正年间云南石屏的传统手艺,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一个技艺的传承,更是对美学的一种修行。冶炼、雕刻、书画、微雕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以铜为骨,以银为魂”的艺术品。

在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匠人们依古法熔炼秘方,将铜料锻造成胎,再用细若秋毫的錾刀,在铜面勾勒出万千气象。当温度升至临界,银块融作流淌的月华,在匠人精准的引导下,这抹银亮如溪流汇入山谷,完美填充每一道刻痕。待银液凝固后,经过细心打磨,银丝与乌铜浑然一体,在灯光下泛起温润的珠光,仿佛给冰冷的金属注入了温热的血脉。

“捂黑”是时光赋予的蜕变。初成的铜器需要匠人日复一日的摩挲,让掌心的温度与汗液,与金属产生奇妙的交融。在这缓慢的仪式中,铜色逐渐转为乌黑晶亮,因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印记,每件作品都拥有不可复制的墨色深度。这正是乌铜走银被誉为“有生命的金属”的缘由——它将人的温度、时间的痕迹,镌刻在金属的记忆里。

金永才作为乌铜走银的第五代传承人,在晚年无子的他看到了希望。他收徒授艺,将这门濒临失传的技艺传给了年轻的一代。现在,在他的手中,乌黑的胎体上,山川有了魂魄,花鸟得了神韵,银丝流转处,是一个个被唤醒的天地。

夜深了,作坊里的炉火却未眠。在跃动的火光中,年轻弟子在金永才的注视下,轻抚初成的铜器,感受着金属在掌心微微发热,看着它从淡红渐变为墨色。老师傅的声音如远山的回响,“记住这温度,这不只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我们与时光的对话。”

当最后一道银纹在墨色间定格,这件作品便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生命。它不再是单纯的金属,而是承载着匠人体温、执着守望与时光沉淀的诗篇——在静谧中诉说着永恒。

参考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