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将成未来工业新动力

第27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决赛在安徽合肥开幕,来自国内100多所高校的200余支参赛队伍带着320多台人形机器人展开比拼。这次比赛不仅考验了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和搬运能力,也让我们窥见了未来工业中人形机器人的广阔应用前景。
最近,第27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决赛在安徽合肥开幕。这次比赛吸引了来自国内100多所高校的200余支参赛队伍,他们带着320多台人形机器人,在全程无遥控的情况下,依靠机器人的“全自主”识别环境,在多地形通行、智能避障与高效搬运等方面展开比拼。这种自主感知、自主决策、自主控制的能力让人形机器人有了前所未有的实用价值。
清华大学参赛选手李炯烨表示,这次比赛的很多赛项设置都是来源于工业生产实践当中。在比赛调试的过程中,他们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们真的是在为生产实践来做出相应的努力,然后真正能带来一些改变。这种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应用场景的人形机器人,让我们看到了它们在未来工业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目前,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路线主要分为“基于模型”和“基于学习”两条。前者强调标准化、可控性高,而后者则注重拟人度高、动作灵活流畅。在赛场上,我们看到这些机器人不仅能稳定地走过碎石和减速带的地面,也能通过台阶和上下坡,更让人惊讶的是它们能够识别目标货物并搬运到指定位置。这种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让我们相信它们将会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负责人刘宇飞表示,从今年开始,人形机器人领域逐渐地把大脑的方向来赋能给人形机器人,让它能够更有自己的智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扩展,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万亿级。这种快速的发展速度和广阔的前景,无疑让我们对这个领域充满了期待。
探访人形机器人仿真训练场,我们看到数百个机器人正在进行赛事准备。在这里,记者们近距离地观察到了这些机器人的内部构造,从头部摄像头作为“眼睛”,到躯干里的主机板和关键元器件,这些组成部分让它们有了快速响应环境和精准完成任务的能力。通过对比不同型号的机器人,我们也发现了它们在不断进化,变得更加高效、智能。
然而,随着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我们也需要考虑到潜在的问题,如工作岗位的替代、安全隐患等。因此,在推动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以确保人形机器人能够为人类带来真正的益处,而不是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