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特约评论
非遗项目的创新之路:让羌笛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坐标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8月3日 20:38(上海时间)
点赞 0

通过对羌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展现出如何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和生命力。这个故事不仅记录了抢救的艰难,更要捕捉传承中的温度和共识,希望能成为一束微光,照亮那些曾被遗忘的角落,让更多人加入传承的行列。
羌笛,这件有着2000余年历史的单簧气鸣乐器, 曾因其曲调哀婉悠扬而声名远扬。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口传心授的局限,它一度面临着“断代”的危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王金和陈海元等人的努力,让羌笛技艺得以延续,并在创新发展中找到新的出路。
通过对传统制作工艺的改进和创新,羌笛不仅能演奏传统乐曲,还能与现代乐队合奏,甚至可以演奏流行音乐。袁永杰的“新型音准型羌笛”专利和“单口演奏型”发明,不仅降低了学习门槛,也使得这门技艺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然而,羌笛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师带徒”式的活态传承和现代教育模式的结合。张天彤教授认为,“传承人+学者+教育工作者”合作机制,可以为羌笛等传统乐器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
近年来,阿坝州在非遗文化保护方面的努力,为羌笛技艺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支持。通过人才培训计划、资金支持和“非遗进校园”活动,羌笛技艺得以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坐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创新和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继续发光,并赢得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