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特约评论
网络诈骗的“温情”外衣:记者揭秘防有诈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9月27日 06:33(上海时间)
点赞 0

近年来,网络诈骗手段日趋复杂,套路层出不穷。记者通过采访多地法院,提醒大家擦亮双眼,心里绷紧“防有诈”这根弦。从扫码送礼品到“养号”行骗,不贪小便宜、不轻信和不转款是有效的防骗三招。
商家赠礼让你微信扫码,靠不靠谱?网恋没多久就要借钱,有没有猫腻?“免考包过,直出驾照”的群,能加么?网络诈骗的难防之处,在于它总披着“温情”或“诱惑”的外衣。记者近日采访多地法院,通过身边的真实案例,提醒大家擦亮双眼,心里绷紧“防有诈”这根弦。
热情送你小礼物,小心有“诈”!“美女,你气质好好,送你一个礼物!”“帅哥,你像模特,拿着我们的产品给做个推广”……近年来,城市广场、路边摊位上赠送“小礼品”的推广活动,套路越来越多,最常用的就是“夸夸夸”。面对从天而降的“馅饼”,再加上热情如火的话术,不少人就算知道是套路,还是会有点动心。但在陕西、甘肃两省多个市州县,一个线下“送水杯”活动,竟牵出一件网络诈骗大案。
据了解,这些诈骗分子通常会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受害者的信任,然后利用这种信任进行诈骗。例如,在网恋中,某些人会快速发展关系,短时间内就要求借款,并可能使用高息借贷平台或向亲友举债。因此,年轻人在网络交友时必须保持谨慎,不要因一时“上头”而忽视潜在的风险。
此外,不少网上的“免考包过,直出驾照”广告也都是骗局。这些诈骗者可能会使用实名认证的微信号、虚假信息来打造人设,并通过朋友圈发布虚假广告,以骗取受害者的钱财。因此,不轻信“免考办证”类广告,哪怕是实名朋友圈信息,也要提高防范意识。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诈骗的确很难防,但是司法机关提醒,记住这三招,能有效防骗:不贪小便宜,不轻信、不转款。任骜子如何花言巧语、热情如火,在涉及钱财问题上务必保持头脑冷静,多想几遍:有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