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打破“35岁上限”,引发全民反思:是否能彻底告别“以龄取人”?

近日,2026年度国考公告中,一般报考者的年龄限制由过去的“35周岁以下”放宽至“38周岁以下”。这一举措不仅对公务员队伍构成深远影响,也引发了全社会关于“以龄取人”的反思。
近期,2026年度国考公告中,一般报考者的年龄限制由过去的“35周岁以下”放宽至“38周岁以下”。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因为它不仅关乎公务员队伍的构成,也牵动着社会对人才评价和就业平等的深层次思考。
据了解,这一调整是国考30多年来首次对报考年龄作出改变。过去,“35周岁以下”作为基本的报考要求,初衷是为了选拔更多年轻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延长,适时放宽报考年龄已经成为回应现实需求的必要举措。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2022年我国劳动力平均年龄已达39.72岁,相比1985年的32.25岁提高了7.47岁。这说明35岁及以上年龄段的从业者,是当前劳动力结构中的关键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从稳定就业大局还是促进人才发展的角度出发,帮助35岁及以上人群实现充分就业和价值释放,都是一项亟待重视的社会课题。因此,这一政策调整不仅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的多元化,也有助于推动全社会形成“不以年龄论英雄”的共识,人才评价的标准是多元的,能力、专长、贡献都可以成为衡量的依据,而唯独年龄,不应该成为阻碍人才发展的硬性门槛。
然而,也有声音提醒我们,放宽年龄限制后是否会出现新的“38岁门槛”?这反映出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担忧。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仅要在政策层面上进行调整,还要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自身进行转变,推动用人标准从“年龄导向”转向“能力导向”,构建一个真实的、不以年龄为限制的就业环境。
2024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文件发布,其中提到要“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畅通社会流动渠道”。这为打破“年龄天花板”提供了顶层设计支撑。因此,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一政策落实到每个角落,让反年龄歧视从文字转化为职场中的真实权益。这需要监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自身的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全社会协同落实”的闭环。
总之,一个尊重人才的时代,从不以年龄划分“可用”与“不可用”,只以实干衡量“能为”与“有为”。让人尽其才成为职场常态,让所有的努力都找到绽放的舞台,这不仅关乎千万劳动者的职业尊严,更关系整个社会的人才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