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特约评论

固态电池革命:让“快充”和“长寿命”不再是天敌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6日 10:43(上海时间)
点赞 0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和天津大学的联合科研团队在固态锂金属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开发出新型塑性SEI,实现了快速充电和长久使用寿命的兼得。

近日,一项来自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和天津大学的联合科研成果,让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变。这项技术创新为解决长期困扰行业的快速充电和长久使用寿命问题提供了全新策略。 固态锂金属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被誉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在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传统固态电池在推广应用中仍面临两大难题:如何实现快速充电,又如何保证长久的使用寿命? 每块电池内部都有一层关键的“保护膜”,即固态电解质界面(SEI)。但这层膜虽然坚硬却很脆弱,一旦破裂,不仅会拖慢充电速度,更会导致短路等问题,使得固态电池难以实现低温和大电流密度下的长寿命稳定循环。在快充和低温环境下,电池寿命急剧缩短。 针对上述问题,科研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塑性富无机SEI”的设计理念,开发出兼具优异机械性能、锂离子传输性能和梯度亲锂/疏锂特性的新型塑性SEI,大幅度提升了固态电池在大电流密度下和低温下的循环稳定性。 实践结果证明,穿上了“塑性铠甲”的固态电池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室温以及15mA cm–2的电流密度和15mA h cm–2面积容量下,锂金属对称电池能够稳定循环超过4500小时;即使在-30℃的低温环境中,对称电池仍能在5mA cm–2的电流密度和5mA h cm–2面积容量下稳定循环7000小时以上。 这一突破性的成果为解决固态电池的界面失效问题提供了全新策略,为新型界面层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为实用化固态电池“快充”与“寿命”难以兼得的问题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同时,这也意味着电动车充电慢、冬天“趴窝”、安全隐患大的问题可能会被逐渐解决,人们对电动出行的体验将会有所改善。

科研团队表示,他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优化这项技术,以推进固态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这项成果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大的影响,并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加安全、快捷、环保的电动车辆登上市场,为人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交通出行环境。

此外,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我们也可以预见到这项技术将会对其他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如大规模储能、消费电子产品等。这一系列的发展,将会推动人类社会向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迈进。因此,这一项看似简单的技术创新,实则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和追求。

参考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