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特约评论
揭秘古代版“产品溯源系统”:南越国的“物勒工名”制度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25日 16:35(上海时间)
点赞 0

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已经实行“物勒工名”管理制度,堪称古代版“产品溯源系统”。工匠们在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或标记,以示负责。这个制度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反映出对质量和责任的重视。
近日,考古人员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了一批陶砖、瓦等建筑构件,其中一些上面印着工匠的名字或标记。这一发现引发了人们对古代版“产品溯源系统”的好奇。原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官府为了考核稽查手工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实行“物勒工名”管理制度。
据《吕氏春秋·孟冬记》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这意味着,产品上印有官署或工匠的名字,万一出现质量问题,可依据名字追责到人。这一制度一直沿袭到秦汉时期,在南越国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文字瓦的出现反映出南越国仿效中原实行“物勒工名”制度,给后世留下了2000多年前“打工人”的印记。
然而,有些工匠可能不识字,于是他们用自己的肖像作为签名。1997年,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一块筒瓦碎片上,印着几张画风清奇的“人脸”。经过推断,这些面孔可能属于从海南岛坐船过来到南越国打工的工匠。他们可能采用当地流行的发型——椎髻,并在耳垂上饰以较大的饰物,形成特征性的“儋耳”。
除此之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许多其他有趣的陶文,如“左官”、“右官”和“居室”。这些铭文揭示了南越国时期负责烧制砖瓦的官方机构,以及宫中拘禁犯人的处所。更有趣的是,在南越国人名中竟然出现了一个叫“小明”的“网红”,令人们不禁感叹,原来“中国制造”的基因早就刻进了千年血脉。
这些发现让我们对古代社会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反映出,负责制和质量意识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