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新称“沪苏浙”引热议:官方解释背后藏玄机

近日,长三角三省市被官方文件和央媒统称为“沪苏浙”,而非传统的“江浙沪”。这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一些人支持新的称呼,而另一些人则表示“江浙沪”才是真正的地域符号。那么,这两种称呼背后的故事究竟是什么?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三省市。近年来,该地区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然而,在官方文件和媒体报道中,对于该地区的称呼却出现了一些争议。
据悉,2024年3月27日和29日,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人大常委会分别通过了《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条例》,在三省市人大官网的表述中,都使用了“沪苏浙”这一称呼。新华社和央视新闻在报道时,也是将三地统称为“沪苏浙”。这引发了一些网友的困惑,认为“江浙沪”才是习惯使用的称呼。
有网友表示,上海经济是龙头,就应排在前面。还有网友称,“江浙沪”中江也可指江苏,也可指江西,表述模糊。还有网友戏称,这是三地网友争番位,“江浙沪”都叫习惯了,“沪苏浙”连读实在不顺口。
据新民晚报报道,从历史渊源来看,“江浙沪”的说法有着深厚的根基。明清时期,江苏与浙江同属“江南”核心区域,形成了“江浙”的传统认知。上海因与苏浙两地在经济、文化上的紧密联系,逐渐被纳入合称,“江浙沪”的说法便应运而生并流传开来。二十一世纪10年代电商兴起后,“江浙沪包邮”成为标志性福利。加之三地同属吴语区,文化、民俗相近,更强化了这一合称的认同感,使其从地域概念演变为全国熟知的符号。
然而,在行政区划代码规则上,“沪苏浙”的表述是依据我国行政区划代码进行排序,更符合规范。记者查询7月7日民政部发布的《行政区划代码管理办法》,其中上海代码是310000、江苏代码是320000、浙江代码是330000,三地行政区划代码顺序与“沪苏浙”叫法一致。
实际上,“沪苏浙”这一表述在官方文件和央媒报道中使用已久,并非近期才出现的新提法。极目新闻记者在中央人民政府官网上搜索发现,其发布的文章和文件中,46篇文章将长三角三地表述为“沪苏浙”,仅有6篇文章将长三角三地表述为“江浙沪”。此前,有关方面曾公布《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的使用说明,文件中明确“省市按行政区划代码顺序排列”。
7月16日,极目新闻就此咨询上海市一政府单位办公室工作人员,对方表示,在处理文件时,遇同级别不同地区排序时,有按行政区划代码排列,也有按地理方位顺序排列,没有特别的要求,一般会视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