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特约评论

全民热议‘春秋假’:教育界的另类智慧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7日 02:37(上海时间)
点赞 0

近期,‘春秋假’成为热点话题,一些地方的小学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短暂小长假。这不仅让学生们得到必要的休息,还能激发他们的探索欲与好奇心。然而,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如职场父母的放假时间不同频、乡村孩子的‘休假难’等。

随着秋意正浓,多地小学生也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秋假’。浙江宁波、广东佛山、四川宜宾等地发布通知,将‘秋假’时间安排在11月中上旬,与相邻周末衔接,形成5天左右的小长假。这不仅让学生们得到必要的休息,还能激发他们的探索欲与好奇心。这种恰到好处的‘留白’,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春秋假’时间明确后,不少旅行社秋季游产品咨询量显著增加,‘跟着课本去旅行’等产品备受欢迎,这必将为文旅市场发展注入新动能。然而,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如公众的一大担忧就是,一些职场父母可能与孩子的放假时间不同频。无论是家庭旅行还是孩子在当地参加一些科学营或文博活动,都需要父母陪伴。虽然国家政策倡导用人单位推行带薪休假,但在现实中,‘请假难’仍不同程度存在。

为了让新假期不成为家长‘甜蜜的负担’,由学校或社区提供相应的托管服务完成‘兜底’就显得十分必要。博物馆、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也当‘动起来’,更好统筹并盘活资源,为中小学生‘春秋假’量身打造特色活动,丰富学生假期选择,这也是这些机构实现自身社会功能的应有之义。当然,更为根本的,还是要多方促动带薪休假制度落实。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乡村孩子的‘休假难’。不是过年过节,也非寒暑假,要让在外务工的父母返乡陪伴孩子过‘春秋假’,有些不太现实。祖辈要做到细心陪伴力有不逮,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又相对匮乏,乡村孩子的‘春秋假’很容易滑入‘有假无休’的窘境。如何填补这一空白,让‘春秋假’名副其实?当地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责无旁贷,应同步推出更细致的服务,做好相关安排,积极利用本地资源开展有特色的劳动教育、自然研学等,或通过联合公益机构、专业社会组织等发起‘春秋假’公益活动进一步补充供给。

参考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