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爆发:广东如何应对这一 "新兴" 疾病?

随着基孔肯雅热病例在广东持续增多,专家呼吁公众提高警惕,采取预防措施,政府也在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那么,这种疾病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它?
近日,广东省内基孔肯雅热病例频发,尤其是在广东佛山市顺德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78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这种疾病是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等。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基孔肯雅热的地理分布与媒介伊蚊的地理分布相关,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公众出行前应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出境前健康体检,及时查看旅游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旅游提醒,了解目的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并学习相关预防知识。同时,做好防蚊、灭蚊的防护准备。在入境后12天内,如果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12天境外旅居史。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广东第一次出现基孔肯雅热疫情。早在2010年,东莞市就曾报告我国首起基孔肯雅热社区暴发疫情,共发现病例253例,其中确诊病例65例,疑似病例188例。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如成立防控领导小组、医疗救治专家组等,并制定了相关指引以指导基孔肯雅热的医疗救治工作。
针对这种 "新兴" 疾病,广东省卫健委网站信息显示,早在2008年,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就发现了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随后,在茂名、广州、杭州等地的口岸也发现过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面对这种疾病,政府和公众都需要保持警惕。通过加强防控措施、提高公众意识以及积极开展疫情监测,我们可以有效应对基孔肯雅热这一公共卫生挑战。同时,我们也呼吁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这类 "新兴" 疾病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完善我们的防控策略和医疗体系,以更好地保护公众健康。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保持冷静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只有通过团结协作、积极应对,我们才能战胜基孔肯雅热这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