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特约评论

拥抱"智能原生": 大学生如何在AI时代绽放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8月29日 23:34(上海时间)
点赞 0
拥抱"智能原生": 大学生如何在AI时代绽放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新一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作为一名深耕大学教育领域的工作者,我愿与同学们分享一份AI时代的大学"生存指南",探讨如何在知识获取、专业能力塑造和个人软技能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这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的获取方式发生了颠覆性改变。过去,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讲解和课本文字,学生多是被动接收和记忆。如今,AI能在几秒内给出知识点的定义、案例和延伸解读。但是,大学教育不能再满足于让学生"记住知识",而应转向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与联结逻辑。

首先,"普惠"的智能算力正逐步成为现实,这意味着大学生更需要超越对碎片化信息的简单获取,转向对知识深层逻辑的把握。例如,在学习经济学时,不仅要记住供需曲线的形状,还要追问:该模型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它无法解释哪些现实问题?它与心理学、社会学哪些理论相互印证?

其次,专业能力的塑造维度正经历范式级重构。虽然AI在重复性、标准化的专业任务领域表现亮眼,但每个专业都蕴含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底层逻辑。例如,历史学强调史料辨析与时空还原能力,生物学注重系统思维与实验设计逻辑。这些能力无法经由AI"一键生成",唯有通过研读经典著作、参与深度研讨、反复实验纠错等方式,方能内化为自身素养。

此外,专业壁垒不应成为学生的认知边界。在每个学期选几门与本专业看似无关的课程,可以培养"用本专业视角看懂其他领域核心问题"的能力——这正是AI目前难以企及的人类优势。例如,以医学专业为例,AI可以辅助诊断影像,但医生对患者病情的综合判断能力、与患者的沟通以及对医学伦理的把握,是AI无法比拟的。

最后,大学生要坚守自我主体性,学会成为AI的驾驭者,而非被其左右。通过结构化的协作模式,如"AIGC协作1-2-3法则",既能激发个体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又能通过人机协作提升效率,最终在团队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火花。

大学4年是年轻人成长和蜕变的关键时期,在AI浪潮与身份转变的双重背景下,希望大学新生能顺应变化、主动转型,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成为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综合素养的新型人才。

参考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