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揭秘:健身和养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通过对中医理论的解读,了解如何将健身和养生结合起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健康之路。李树明副主任分享了不同体质类型的人群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运动方式和强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高强度健身已成为许多年轻人追求健康与塑形的重要方式。但是,从中医理论的视角出发,我们需要了解外在的肌肉形态与内在的气血平衡之间的关系。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疼痛科副主任李树明,探讨如何将健身和养生结合起来。
根据中医理论,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承担着将食物转化为“气血”的重要功能。当脾胃强健,气血生化有源,肌肉得以充分濡养,自然会呈现丰盈、结实、有弹性的健康状态。然而,李树明表示,现实中二者并非总是正相关关系。若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常,即使通过高强度训练和大量蛋白质摄入催生出壮硕的肌肉块,也可能只是一个‘花架子’。
李树明特别指出,对女性而言,过度运动与过低体脂率会严重影响气血生成与运行,导致冲任脉失调,出现月经量少、周期紊乱甚至闭经。这在中医看来是气血亏虚、血海空虚的表现。但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要完全否定健身价值,而是告诉我们,任何运动都应以尊重身体感受和规律为前提。
那么,健身运动是否必然导致气的过度消耗?李树明认为,答案取决于“度”。中医认为“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具有推动、温煦、防御等功能。适度的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激发阳气,增强脏腑功能,属于“动则生阳”的积极过程。此时气的消耗是正常生理过程,并能通过休息和营养补充恢复,甚至实现身体机能的超越。
根据中医体质学说,运动选择应当因人而异。不同体质类型的人群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树明分享,对于气虚体质者,由于常感疲劳、气短,运动时应以温和、低强度为主,如散步、太极拳等,核心原则是“静养为主,动养为辅”,避免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消耗本已不足的气血。
最终,李树明认为,关键在于“以养生为本,以健身为用”。养生为本,意味着将中医的整体观与平衡观作为健康的底层逻辑。了解自身体质,顺应自然节律,顾护气血之源,这是人们的健康的根基。根基不稳,任何外在的肌肉形态都难以持久。健身为用,则是将现代健身科学视为实现特定健康目标的有效工具,实现增肌、减脂和提升心肺功能,但不能损害健康根本。
“人天生不完美,也无需完美。最终追求的,应是一个充满生命力、能够自我调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鲜活生命’。”李树明说,在健身的道路上,年轻人需要少一些焦虑与对抗,多一些智慧与从容,从而找到那条最适合自己的、通往身心合一的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