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市更新力度加大:让城市变得更宜居更美好
近年来,中国各地积极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以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努力打造宜居、美丽的城市。
据相关数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惠及4000多万户、1.1亿人,这些数字背后,是千家万户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的真切写照。
在上海市徐汇区金牛花苑小区,60岁以上居民约占一半。由于小区建成时间较早,存在房屋渗漏水、道路破损、基础设施老化、老年人上下楼困难等问题。为改善小区居住环境品质,相关部门于2021年底启动规模化加装电梯,11个月实现全小区40台电梯100%筹资到位,22个月实现从征询到交付使用的规模化全覆盖。
在推进机制上,各地探索出多元共治的新路径。湖北武汉知音东苑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引导全民参与,激发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公司、共建单位、志愿团队、社会组织等治理力量,实现社区督办、团队领办、群众协办,合力破难。
系统提升,城市功能迈上新台阶。在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舜泰广场附近上班的小刘说:'以前常常转3圈找不到车位,现在不仅车位多了,还有了智能引导系统实时显示空余车位信息,停车比以前方便多了。'
与此同时,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了城市韧性。上海内环高架路,全长47.7公里,其中31公里长的浦西段投用已达30年,长时间的运行导致高架桥梁结构设施日趋老化、病害增多、维修量不断上升,高架智能设施设备和环境景观也亟待升级改造。改造项目通过采用快速构件修复、整体更新、拓宽改造等成套解决方案,消除了内环高架安全隐患,同时节省总投资约20%。
此外,生态修复也让城市更加宜居。广东省广州市海珠湿地通过综合治理,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部分指标达到Ⅱ类标准,湿地鸟类从72种增至201种,昆虫类从66种增至832种,由此释放的生态红利吸引了50多家互联网、数字经济企业在湿地周边汇聚,持续带动周边产业转型升级。
传承创新,城市文脉焕发新生机。漫步在浙江湖州小西街的石板路上,仿佛穿越了时空。青石铺就的道路、白墙黛瓦的老宅,石桥横跨小溪,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城市更新中,如何守护好、传承好历史文脉,让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是一个重要课题。浙江湖州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通过'留拆改'并举,对街区内47栋单体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院落进行保护性修缮,在建筑内部增设厨房、卫生间等生活设施,彰显历史风貌格局的同时,也满足原住居民生活所需。
历史街区在微改造中保留文化记忆,工业遗产也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活力。广西桂林将1998年停产的糖厂改造为现代酒店,保留工业遗迹的同时融入山水文化及糖文化,酒店入住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并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行业,以及观光旅游、民俗演艺、户外运动等沿江经济业态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