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解读:未来五年,中国将如何实现“硬实力”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提出“十五五”规划的重点部署。专家预测,这五年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将有哪些亮点?
近日,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对“十五五”规划进行了全面解读。这份覆盖2026年到2030年的发展蓝图,在科技方面有了哪些重点部署?
首先,公报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虽然没有涉及具体事项,但是实际上在很多领域中国已经动了起来。像在航天领域,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分别计划于2026年、2028年前后发射,为2030年前后的中国载人登月铺路。
另外,公报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明确要走“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道路。像有代表性的汽车制造领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各大国内车企纷纷在智能驾驶、新能源电池等技术上取得突破,业内预测在“十五五”期间,我国汽车年销量将达到4000万辆,这正是“制造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此外,公报提出,在“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基础上再奋斗五年,到2035年要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在中国的基础已经打得很牢,2024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3万美元,随着“十五五”期间科技、产业、市场等领域的持续发力,这个远景目标正在一步步靠近。
对此,北京市民史源表示:“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们希望AI加入能让我们的工作更加便捷。”武汉科技行业从业者鲁冬华也称:“还是需要一些算力,支撑到我们模型的开发,提升我们各方面的效率。”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科技城工作人员徐丹泓则表示:“发展具身智能、合成生物、新型存储等未来产业。”
这些期待和规划正是中国“十五五”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自立自强的推进,中国将如何实现“硬实力”,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