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首家校地合作非遗馆: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重庆移通学院与綦江区文旅委共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成为师生实践和传承本土文化的重要场所
近期,一座特殊的文化馆在重庆引起了关注。它是重庆移通学院与綦江区文旅委于2023年共建的校地合作项目,也是全国首家以地级行政区命名的高校非遗馆。这个馆不仅展示了綦江区的42项非遗美食类项目,还包括“盐马古道”、“古韵乡音”等板块,成为师生携手传承非遗共同打造的生动实践课堂。
在非遗馆触摸綦江文化,走进非遗馆,第一个板块“綦味乡愁”用美食记忆类非遗抓住了大家的胃和视线。这里展示了綦江区42项非遗美食类项目,包括东溪腐乳、綦江老四川牛肉干等代表性项目。“盐马古道”展厅梳理并连贯地展示了川盐历史与长征遗迹。“古韵乡音”展厅则展示了綦江区的民间民乐艺术,包括僚戏、石壕杨戏等,尤其重点展示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永城吹打。
校园里的非遗实践不仅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场所,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传承本土文化的机会。重庆移通学院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院的老师和几名学生志愿者,讲述了这座非遗馆“从无到有”的故事。在非遗馆的建设过程中,师生们共同完成了展厅的结构框架、内容梳理打磨等工作,这里的每一项展品,都凝聚着师生的心血和努力。
綦江区文旅委对于非遗馆的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学校师生和非遗传承人及乡镇街道进行沟通协调。教师彭浩回忆,“巴古陶”项目由于传承人年事已高,且没有徒弟,面临即将失传的境地。“传承人本打算等自己百年之后,再把这些展品捐出来。我们的同事张姣老师是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的,多次登门拜访这位传承人。经过努力沟通,对方把这套陶艺作品捐给了我们馆。他希望,陶艺通过我们馆的展出,能让人们了解、记住。”
尤龙雨是重庆移通学院信息安全学院2022级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她和老师一起去郭扶镇收集展品。那天下着雨,彭浩老师和几个村民一起冒着小雨把百斤重的石磨从山上搬下来,那一幕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时村民问我:这个东西捐过去了,他们自己可不可以看?我说当然可以呀,我们学校非遗馆就是随时可以参观,你们想来,就可以看到自己捐出的民俗文化物件摆在展馆里。”尤龙雨说,“村民们觉得他们能为本地文化事业做一些事情,很开心。”
2024年间,研究院组建师生团队,开展了26期田野调研,走访了綦江的不同乡镇和万盛经开区,并调研了綦江文化馆、綦江收藏协会等,采访苗族蜡染、苗绣传承人,了解扶欢米粉制作技艺等相关非遗项目,为綦江非遗馆建设收集了一批批图文资料与展品。谢银平说,大家最初在为这个馆命名时,曾纠结是叫“非遗博物馆”还是“非遗馆”:“博物馆”可能更注重的是物的原生性,而非遗馆更多在于互动性、承载性和延展性。
这座“活”的非遗馆,不仅成为师生实践和传承本土文化的重要场所,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传承本土文化的机会。同时,它还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文化碰撞的创新场地,助力非遗传播和人才培养。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了非遗传播里,这段经历也帮助他们提升了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