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特约评论

破除就业年龄歧视:专家呼吁从多角度入手推动反歧视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12日 10:48(上海时间)
点赞 0
破除就业年龄歧视:专家呼吁从多角度入手推动反歧视

近日,一些行业放宽了招聘年龄限制,释放出积极信号,但仍存在隐性年龄歧视。专家建议,从企业、平台、政策法规等方面发力,共创新型就业生态

最近,某航空公司发布的“空嫉”招聘公告引起了广泛关注,该公告面向25~40周岁女性,已婚已育优先。同时,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中,报考者年龄上限提高到38周岁,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3周岁以下。这是国考首次放宽报考者35岁的年龄限制。这些举措无疑释放出积极的信号,但求职市场上仍存在不少隐性年龄歧视的现象。专家建议,应从多角度入手,推动反就业年龄歧视“更进一步”。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1985年至2022年,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从32.25岁上升到了39.72岁。同时,多家知名融资租赁公司在社会招聘启事中将年龄限制放宽至40~45岁,或直接取消年龄限制。专家认为,这一举措既回应了中年群体对职业发展的合理期待,也契合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结构变化的现实。

然而,记者采访发现,目前求职市场上仍存在不少隐性年龄歧视的现象。40岁的程序员刘先生面临了“中年危机”:工作近10年的公司向他发送了辞退通知。为何企业会对中年劳动者设招聘门槛?某公司人力资源从业者透露,企业的考量较为复杂,一是薪酬成本,中年劳动者工作年限长,相应地,公司需要支付的薪酬通常更高;二是相比于应届生,中年劳动者对新企业的文化认同更低,融入团队速度更慢。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张烨阳表示,虽然我国法律明确禁止就业年龄歧视,但目前就业市场上仍存在大量不易察觉的隐性歧视。

为破除年龄歧视“更进一步”,专家建议,从招聘企业、平台、政策法规等多个层面发力。政府和行政监管部门则应在照顾企业合理关切和需求的情况下,通过树立典型、加强宣传、带头示范等手段,共创新型就业生态,引领社会从观念上改变‘唯年轻论’的心态。当求职者在招聘阶段遇到明显年龄歧视时,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进行投诉。同时,对大龄劳动者的标签化、刻板化称谓也值得警惕,如在工作内容相同的情况下,将已婚女性称为‘空嫂’,建议使用“乘务员”等岗位中性称谓,以能力为导向,避免将职业身份与年龄、婚育情况进行不当绑定。

相关标签

财经法律

参考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