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成“地质报国”新引擎:1.4万件标本推动创新发展
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凭借1.4万余件珍贵标本成为地质领域的希望之光,助力国家资源安全、绿色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中南大学潇湘校区西北角矗立着一座特殊的建筑——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馆名由著名院士何继善亲笔题写,序厅内一块2.3亿年前的创孔海百合化石吸引了众多访客的目光。这件化石出自贵州关岭,见证了贵州从大海变成陆地的壮丽历史。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副教授郑涵指出,这块“海百合”外观类似植物,但实际上是一种生活在古代海底的无脊椎动物。它有细长的柄和开花般的腕,呈现出一种奇特的美丽。“由于地质活动复杂、环境要求苛刻,这样的化石极为罕见,对于研究古地质环境具有重要价值。”郑涵说。
博物馆内珍藏着1.4万多件来自全球各地的矿物、岩石和化石标本。这些标本不仅是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纽带,也是中南大学师生“地质报国”精神的体现。为此,博物馆特别设立了学科史厅,以展现地球科学的发展历程和贡献.
位于二楼的矿物岩石厅内,陈列着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多种矿物标本,其中包括38个典型矿床的代表性矿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疆可可托海伟晶岩稀有金属矿床出产的特殊标本,该矿床曾为“两弹一星”研发提供关键材料,被誉为“共和国的脊梁”。
中南大学在新矿物发现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截至目前已发现22种新矿物,并参与了40余种新矿物的发现。其中,以我国科学家命名的矿物也有十几种,如陈国达矿和吴延之矿。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南大学在地球科学领域的深厚积累,也展现出该校在推动我国地球科学创新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是学生们最大的标本实验室,也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窗口。”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党委委员孙平贺强调,这里不仅为校内外青少年提供了学习科学知识的平台,也激励着新一代的地质人为中国的地质勘探事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