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特约评论
揭秘:无3C认证充电宝成“烫手山芋”背后的安全隐患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7月21日 13:33(上海时间)
点赞 0

近期,一场围绕充电宝的安全风暴席卷全国,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禁止旅客携带无CCC认证(以下简称3C认证)标识、标识不清或被召回型号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那么,手中那些没有3C认证的充电宝是否还安全?如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充电宝?
根据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仅2025年上半年,就发生了15起旅客携带充电宝在飞机上起火冒烟的事件,数量比去年同期激增近一倍。受访专家指出,这些被召回或禁飞的产品,核心问题往往出在电芯质量缺陷上,存在极高的自燃风险。
然而,当一些消费者响应召回或出于安全担忧试图退回无3C认证充电宝时,却频频在快递环节“卡壳”。部分品牌提出的替代方案,如将充电宝浸泡盐水24小时,拍照上传后即可获得退款,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争议。专家指出,这种方案不仅转嫁了环保风险,还漠视了用户的安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受访专家呼吁需要政府、企业、平台、机场等多方协同发力。企业须担主责,生产厂商应承担全部费用,主动建立便捷的多元化回收点,并确保无害化处理。机场应统一暂存标准,与物流公司协作开通安全的“无3C认证充电宝陆运专线”,妥善处置超期滞留或旅客自弃的产品。
同时,政府强化监管与引导,有关部门需尽快填补小型锂电池回收的法规空白,对专业回收企业给予补贴支持,并通过权威渠道发布清晰的充电宝合规查询和处理指南。平台严把关,二手交易平台必须履行审核义务,要求经营性商家提供所售二手充电宝的3C认证证明,对无证销售、问题商品及时下架处理。
受访专家指出,民航局对无3C认证充电宝的禁令,是捍卫航空安全的重要一步,但这只是起点。市场监管部门需以此为契机,从源头完善充电宝行业标准与监管规则,推动产品质量升级,并建立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长效机制,真正编织起一张系统性的“安全网”,将隐患扼杀于未然。
相关标签
社会科技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