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水果贸易合作:榴莲成"外交官"

近期,第九届中国—东盟动植物检疫和食品安全合作部长级会议在重庆召开,双方签署多份检疫合作文件,为农食产品贸易注入新活力。数据显示,2025年前10个月,中东农业产品贸易额达到513亿美元,同比增长8.9%。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地区间经济合作的加深,水果已经成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特别是榴莲,这种原本在中国南方各地并不常见的水果,通过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合作,如今已然成为一种 "外交水果",不仅丰富了中国消费者的餐桌,还成为了中东农业交流的重要象征。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自东盟进口干鲜瓜果及坚果货值增长明显,这得益于国内市场需求的提升和进口品类的日益丰富。来自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榴莲,不仅填补了中国水果市场的季节空档,还使得榴莲从 "季节单品" 转变为 "全年供应",其价格也逐步下降。除榴莲外,马来西亚鲜椰子、缅甸夏威夷果等东盟国家的水果也陆续进入中国市场,相关贸易规模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我国特产的温带水果,如丹东草莓,也受到东盟国家消费者的喜爱。通过冷棚技术的推广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开辟,不仅提高了水果的新鲜度,还降低了运输成本,使得更多国产水果能够走进东盟市场。这不仅为中国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丰富了东盟国家消费者的 "果篮子"。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水果贸易已经成为中东农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远超于单纯的商品交易,它是在深化双边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未来中东农业合作的进一步推进和扩大,我们可以预见,水果贸易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持续加强检疫和食品安全合作,还需要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参与,以确保水果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也为中国农业产品 "走出去" 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我们可以推动更多优质的国产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从而提升中国在全球农业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水果已经成为了中东农业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不仅限于经济效益,还体现在深化双边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随着双方合作的进一步加深和扩大,水果贸易将继续成为中东农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