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特约评论
最高法院院长为中学生上法治课:开学第一课就是如何不被“办事处”处理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9月7日 15:09(上海时间)
点赞 0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以“以案为鉴知行止”为题,为北京市第二中学师生和家长们讲授开学法治第一课,强调了敬畏规范和提升同理心的重要性,并指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要认为未成年人可以“网开一面”。
9月5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走进北京市第二中学,为师生和家长们讲授开学法治第一课。课堂上,他结合涉未成年人案例,剖析背后反映的深层次问题,如同理心缺乏、对规范的漠视等,并强调了如何引导未成年人规范自身行为。
张军院长表示,要敬畏规范,约束也是保护。他指出,“家有家规、校有校规、国有国法,我们在学习、生活、成长中,在为人处世时必须自觉遵守,违反了就要承担相应的代价。” 他强调,这些代价有时候相当高昂,甚至会带来终身影响,未成年人也不例外。并且,他明确指出,“法律对未成年人网开一面”“未成年人犯错后果一定更轻”这类说法都是片面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张军院长还谈到,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辨识能力还不够,法院审判过程中,对未成年人适用法律秉持的是“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但并不意味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就可以免责。他建议同学们要提升同理心,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并认为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正确区分善恶美丑。
授课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课前,张军向学生代表赠送了法律图书和法院文创产品。有的学生表示,这次讲授让他们印象深刻,会更加尊重他人、体谅他人,踏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此外,针对目前社会上关于法治教育的讨论,张军院长的这堂课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思考。有专家认为,法治教育应从小学开始,帮助孩子们从小建立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而不是只在中学阶段。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法治教育不仅应该讲授法律知识,还应重视情感教育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真正让年轻人理解并践行法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