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特约评论

揭露电动自行车暗藏的“到期陷阱”:消费者的权益如何受保护?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22日 11:35(上海时间)
点赞 0
揭露电动自行车暗藏的“到期陷阱”:消费者的权益如何受保护?

近日,多位电动自行车车主爆料,自己的爱车在使用3年左右突然无法充电,维修店却称电池坏了,需要更换或以旧换新。这种看似“巧合”的问题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消费陷阱?

根据《法治日报》的调查报道,一些电动自行车商家可能存在故意设计的“到期陷阱”,限制了消费者的使用权和维修权。这些陷阱包括电池“定时失效”、App功能“到期就停”等,导致车主在购车后面临额外的费用或无法正常使用自己的车辆。

吴景明,中国消费者协会理事、专家咨询委员表示,这些商家的行为可能已涉嫌违法。根据民法典规定,全款购买电动自行车时,所有权应自商品交付时转移,商家未与消费者作任何约定,却在消费者正常用车期间强制无法继续使用或要求续费,已违反民法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

牛洪涛,北京市两高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进一步指出,电动自行车作为动产,全款交易默认适用“买卖合同关系”。若商家未明确告知“限制”,或通过“小字条款”“口头补充”等隐性方式约定,可能构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欺诈”。面对这些消费陷阱,消费者该如何维权?受访专家给出了明确建议:保存好购车凭证、宣传记录、故障照片、与商家的沟通记录,向市场监管部门、消协投诉,或向法院起诉,要求解除合同、退车退款。

在监管层面,应明确“远程断电”的适用场景和触发条件,推广电动自行车销售示范合同,把电池质保、App服务等关键信息明确写入,避免模糊表述。此外,还可通过专项整治、建立追溯体系等方式压实商家责任,简化维权流程,让消费者维权更省心。

总之,消费者在购买电动自行车时应保持警惕,对于任何不明确的条款或条件,需向商家提出疑问和要求,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商家的监督,杜绝这种“到期陷阱”的出现,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参考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