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特约评论

揭秘全球三大文化遗产保护成功案例:创新实践与社区共生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8月21日 21:11(上海时间)
点赞 0
揭秘全球三大文化遗产保护成功案例:创新实践与社区共生

近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七届世界遗产大会闭幕,26处文化和自然遗产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报记者走访了德国什未林城堡建筑群、约旦乌姆·吉马勒考古遗址和肯尼亚格迪古城遗址三处世界文化遗产,探索当地创新开展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有益经验。

德国什未林城堡建筑群,是“欧洲浪漫主义最后绽放”的见证。这里不仅保存了38座建筑,还包括花园、湖泊等自然景观。梅克伦堡家族从12世纪开始兴建城堡,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对当地民众来说,这些建筑既是历史遗存,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什未林世界遗产协调办公室协调员琳达·霍伦表示,申遗只是冲刺,保护才是漫长的马拉松。目前,保护经费主要由市政府和州政府拨款,部分来自社会捐助。除了严格执行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最根本的是激发当地居民持久的保护热情。例如,有些建筑属于私人住宅,房主想更换窗户或加装太阳能屋顶时,会主动与办公室商议。

约旦乌姆·吉马勒考古遗址,是古代农业社会的生活图景。这里有数十座水坝、水库与蓄水池遗迹,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当地向导艾哈迈德介绍,当时的居民利用玄武岩构建起独特的建筑与水利系统,逐渐将其发展为繁荣城镇。遗址内,150多栋房屋分属3个街区,独具特色的庭院为建筑注入生活气息。

肯尼亚格迪古城遗址,是东非沿海贸易城邦的代表。这里曾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枢纽,网格状街道规划有序,当地工匠用珊瑚石作建材,再以珊瑚虫分泌物制成的灰浆黏合砌筑,造出的建筑异常坚固耐用。考古发现的中国瓷器、波斯玻璃、印度珠宝等文物证实,这里曾是印度洋贸易网络的关键节点,与东亚、南亚及阿拉伯半岛地区往来密切。

三处遗址的保护工作中,创新实践与社区共生成为重要特征。通过激发当地居民的保护热情,让社区居民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并提供就业岗位和培训,有效的保护措施、明确的管理框架以及创新的开发模式,促进了文化遗产与社区居民的和谐共生。

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财富,需要全球范围的保护和传承。通过这些成功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文化遗产保护不仅需要政府和机构的支持,也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贡献。只有通过合作与共生,才能更好地守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标签

体育法律

参考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