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推广人工智能教育:将AI融入课堂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小学也开始将其纳入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专家表示,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模式。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教育领域,中小学也开始将人工智能纳入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信科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熊璋表示,“人工智能教育通识教育成为一个基础性的课程的时候,它和传统的课程不一样,一个是为了让我们的小朋友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模式,他要有适应力,他就必须在现在这个阶段开始理解人工智能,懂人工智能,知道怎么和人工智能打交道。”
熊璋强调,人工智能通识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需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他指出,“有了人工智能以后,那种死记硬背的能力,那种重复的能力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自主式学习是什么,是我们的小朋友在真实生活中间发现一个问题,他如果会利用人工智能的手段,去把这个问题抽象化、形式化,变成一类可以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推广人工智能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熊璋指出,“全世界都在抢人工智能的人才,产业界需要更多的人工智能人才,教育界也需要,但是现在的师资队伍,主要还是从现有的老师提升的这条路径去解决。”
对于如何保证人工智能教育端有雄厚的师资队伍,熊璋表示,“人工智能不是一个独立的师资队伍,人工智能的老师应该覆盖所有的现在的老师,我把它分为三个圈子:第一个是核心圈,现在的信息科技和科学课程的老师,他们或多或少都和人工智能有紧密的关联,把信息科技课程延展为一个人工智能+的课程是非常容易的,科学课也一样。第二个圈子,所有其他科目的老师都应该和人工智能交互,每个学科都有10%的跨学科主题,和人工智能衔接起来。第三个圈子,学校所有的课外的活动,社团活动、运动会、文艺表演,都应该和人工智能融合。”
在家庭里如何去建立健康、安全、理性的人工智能应用环境?熊璋建议,“对于家庭来说,对于家长来说,我认为要防止两个倾向:一个倾向是完全放任不管,一个倾向是管得过于严苛。我们的家长应该怎么做?鼓励学生拥抱人工智能,关注人工智能。鼓励学生去动手实践,去尝试利用人工智能。注意引导,保证学生做正确的事,不要做不好的事情。对学生有一些约束,保证学生使用的是健康的、可信任的人工智能平台、工具和资源。”
总之,将人工智能融入中小学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模式。然而,这也需要家长、教师和整个社会的支持与配合,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