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后续报道:‘硬骨头’县域如何实现新跨越

贵州威宁、赫章等县通过‘订单式’技能培训和特色产业发展,助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国家持续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强化就业帮扶和保障措施。
近年来,曾经被列为全国最后一批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如贵州威宁、赫章等地,在脱贫攻坚后如何实现新跨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记者探访发现,这些地区通过创新举措,不仅巩固了脱贫成果,而且为群众带来了新的增收渠道和就业机会。
在贵州威宁,技能培训已成为当地助推就业的重要手段。记者参观了威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看到这里正在进行多场技能培训课,每位学员都怀揣着找到更好工作的希望。这些培训项目涵盖电工、叉车操作等多个领域,大部分由政府免费提供,直接面向企业需求,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的新通道。
记者了解到,这种‘订单式’技能培训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针对性地提高群众的职业能力,不仅让更多人找到工作,也有效提升了劳动力的竞争力。在一家光伏生产企业,拥有电工证书等相关技能的人员更受青睐,这些培训使得务工人员在求职中占据优势。
同时,各县也积极探索发展‘一县一业’的特色产业。以贵州赫章为例,当地大力推动天麻种植和加工产业,不仅让天麻成为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也带动了大量农民增收。通过智能化生产线,企业可以高效地生产出优质的菌棒,这不仅满足了本地对天麻养料的需求,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种植规模和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持续发力。据悉,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经帮扶超过680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同时,中央财政对乡村振兴的支持不断加大,就业帮扶举措也在持续推进。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巩固脱贫成果,还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就业和增收机会。
总之,通过技能培训、特色产业发展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这些曾经被认为是‘硬骨头’的县域正在探索出一条新型的发展道路。面对未来,他们将继续在巩固脱贫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迈出更坚定的步伐,带领更多群众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