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电子黄历”背后的生意经:如何从民俗文化中赚钱

近期,一类自称“电子黄历”的博主在社交平台上走红,通过解读传统黄历吸引关注,并卖货牟利。专家指出,这种行为可能涉嫌欺诈和封建迷信,应依法予以取缔和打击。
近期,一类自称“电子黄历”的博主在社交平台上走红,通过解读传统黄历吸引关注,并卖货牟利。这些博主通常会发布“宜忌事项”、生肖星座运势、穿搭颜色建议等内容,以此来吸引人们的关注。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此类博主的粉丝数过万,有的甚至突破百万。他们每天发布的许多视频,点赞量和评论量都能达到几千甚至上万。在相关视频下,评论区充斥着“我是××星座,欢迎大家贴贴(博主推荐今天要和该星座多相处)”“博主太准了,昨天说不宜出行,今天我就摔跤了”等留言。
然而,这类内容频频引发争议。有人认为其传播了民俗文化,满足了部分人的心理需求;有人指出一些视频内容的准确性存疑;更多网友则质疑,这不过是“借传统之名,行圈钱之实”。有精通民俗文化的人士公开“打假”,指出一些博主对黄历的传统内涵、专业民俗用语缺乏基本认知,常出现概念混淆、解读错误等情况。
尤金堂律师认为,传统黄历是融合天文、历法、民俗的专业文化载体,需基于民俗知识解读。而大多数博主“缺乏基本认知、容易混淆概念”,本质是借解读黄历之名行圈钱之实,反而会误导公众对传统民俗的正确认知。若博主通过解读“黄历”暗示“改运”“消灾”(如称“购买手绘护身符能避免意外”),则属于“利用封建迷信诱导消费”,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迷信活动”的认定。
马子伟律师认为,以“黄历”“运势”等传统文化元素为噱头,通过售卖运势解读服务、周边产品等方式获取经济利益的商业行为,存在诸多法律风险:民事责任方面,可能涉嫌欺诈;行政责任方面,依据广告法规定,博主的虚假宣传行为可被市场监管部门责令停止,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刑事责任方面,若博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如谎称自己拥有超自然能力可精准预测运势,诱骗消费者支付高额费用购买所谓的专属运势分析服务,且数额较大,其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
因此,对于“电子黄历”背后的生意经,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和批判性思维,不要盲目跟风,避免被欺诈和迷信活动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