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厌食症的隐形杀手:为什么“节食”与“厌食”仅有一字之差却有6倍的死亡率差距

近期研究显示,罹患厌食症的年轻女性其面临的死亡风险竟高达同龄女性的6倍,但“节食”作为时尚生活方式的迷惑性使得很多人陷入其中而不自知。那么,我们如何识别“厌食”的踪影,并为自己设定警示信号?
随着流行文化的推动与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节食”和“厌食”的理解有了更多元的层面。然而,在这些看似健康的饮食管理方式背后,却隐藏着可能使人陷入漫长且难以摆脱的心理与生理困境的风险。
据综合分析36项研究所得,罹患厌食症的年轻女性,其面临的死亡风险竟高达同龄女性的6倍,且病程越长,风险越高。这揭示了神经性厌食症的致命性,它如同隐形的利刃,悄无声息地悬挂在患者的生命之上。更令人痛心的是,尽管神经性厌食症的死亡率和破坏性高得让人胆战心惊,却仍旧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和广泛关注。
“节食”与“厌食”的界限在哪里?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骨瘦如柴”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厌食”,是对神经性厌食症最大的误解和偏见。实际上,微胖或体格大的人也可能患有非典型神经性厌食症。
从“节食”到“厌食”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道明确的门槛。当我们发现食物带来的不再是满足与愉悦,而是焦虑、内疚、自责,甚至是一种无法自控的痛苦感受时,这便是一个提醒,表明我们可能已踏入进食紊乱的灰色地带,面临着滑向“厌食”边缘的风险。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调节食欲的胃饥饿素可能通过影响疼痛传导通路中的神经元活性和神经递质的释放来调节疼痛感受。因此,有时候在他人眼中的问题行为,何尝不是一种“自救”。专注“节食”,可以让人忘记真正的问题,感受“饥饿”,可以让人忽略情感的折磨,让一切看起来没那么糟糕,除了“长胖”。
那么,我们如何应对“厌食”?在面对“宁死不屈”的“厌食”时,不要问“为什么不吃”,而应该问“因什么痛苦”。对于当局者,“不苛责自己”是战胜“厌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对于旁观者,少一点指责,多一点理解,加一些陪伴,添一份关怀,他们已经很努力,也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