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特约评论
旅游陷阱:揭秘“快速通道”背后的文字游戏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17日 11:36(上海时间)
点赞 0

近日,多位消费者投诉购买的“快速通道”套餐实则暗藏消费陷阱。这些套餐的宣传套路高度相似,让游客误以为是官方授权的免排队服务。
假期出游,本是为了放松身心、体验快乐。在热门景区,不少游客都愿意多花一些钱,购买“快速通道”服务,希望能节省排队时间,提升游玩品质。然而,这份“花钱买省心”的期待,却正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商家利用。
十一假期,天津的杨女士在某平台购买了2张一商家代卖的北京环球影城套票,号称包含单日门票+14项优速通+导览+城堡灯光秀观赏位,共计花费5807元。杨女士告诉记者,套票中所谓的导览服务和灯光秀观赏位名不副实,她却为这两项服务多花了1421元。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宋波表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环境相对陌生,无法完全掌握景区或目的地情况,方便了不良商家针对不同项目玩模糊“范围”“程度”的手段。同时,“旅游流动服务场景”下监管难,旅游消费的“一次性、跨地域、流动性”特征,让游客维权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较高,也导致了不良商家从事“一锤子买卖”的心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九条等相关条款的规定,经营者负有真实、全面、明确披露商品和服务信息的法定义务,不得通过虚假或引人误解的方式诱导消费者交易。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彭錞表示,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角度看,“项目快通”等“文字游戏式服务”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的侵害,旅行社负直接责任,第三方平台负连带责任。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此类“快通”乱象涉及主体多,责任认定复杂,因此治理难度较大,监管部门、平台、景区等多方主体应协同发力,保障游客安心出游。同时,也呼吁利用数字化手段,赋能市场监管与数字治理,共同维护旅游消费秩序的公平与透明。
相关标签
社会法律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