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特约评论

揭秘《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背后的信仰力量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6日 06:17(上海时间)
点赞 0
揭秘《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背后的信仰力量

复旦大学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不仅是展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地方,也是青年学生学习和汲取信仰力量的重要阵地。

近日,记者走进了复旦大学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这里不仅展出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还记录着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艰辛过程和他的信仰故事。

据了解,陈望道在1920年出版的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中,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他的信仰和奉献精神,在今天仍然激励着青年学子们。

展馆内,陈列着1920年出版的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第一份面向工人的马克思主义刊物《劳动界》等珍贵展品。一百多年前,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由于太过专注,在吃粽子时竟然错把墨汁当红糖蘸。结果母亲发现,奋笔疾书的儿子,嘴上全是墨水,自己却浑然不觉,还笑着说,可甜了。

如今,“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被画成了一幅作品,悬挂在展馆中央,指引着参观者追溯信仰之源,感悟真理力量。复旦大学学生表示,这样的精神力量是他们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动力。

记者了解到,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从2018年开馆,就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由全校师生自愿加入,承担讲解工作,服务队取名“星火”,寓意队员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每个人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因为这支“星火”队,宣言馆真正成了“永远不下课的课堂”和“永远打开的教科书”。七年来,“星火”队还走进上海中小学,引导青少年学习传承红色精神。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老校长陈望道在20世纪50年代给复旦毕业生写下的题词。如今,一批批复旦毕业的青年们接过接力棒,走出书斋,奔向更广阔的天地,以信仰为旗,以实干为桨,在奔跑中绽放青春风采。

上饶市余干县三塘乡赤岗村书记助理、复旦大学毕业生盛言宜表示,对于信仰的追求,对于真理的探索,让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定力,保持初心。基层给了我们干事创业施展才华的平台,我们要把知识、技术、理念,真真正正的用在老百姓需要的地方,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因此,这个展示馆不仅是展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地方,也是青年学生学习和汲取信仰力量的重要阵地。

参考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