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手整治租房乱象:《住房租赁条例》来了,你还敢“串串房”吗?

近日,国家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的《住房租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发布,并将于9月15日起施行。该《条例》针对租房过程中的种种烦心事儿进行了针对性治理和规范,包括“串串房”、“隔断房”、“虚假房源”等问题。
当前,中国的城镇租房人口已经超过2亿。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城市,租房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已达到40%以上。面对如此庞大的租房群体,规范住房租赁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条例》聚焦用于出租的住房和房屋签约环节,对“串串房”、“隔断房”、“虚假房源”等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例如,不得将厨房、卫生间、阳台、过道、地下储藏室、车库等非居住空间单独出租用于居住;住房租赁企业发布的房源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否则将受到罚款。
在房屋签约环节,《条例》也做出了详细规定。例如,明确了押金的相关规定,要求租赁合同必须明确押金数额、返还时间及扣减情形,禁止无正当理由扣减。此外,还强化了承租人对租赁空间的控制权,减少“被打扰”的纠纷,提升租客的居住安全感。
值得注意的是,《条例》不仅保护了租客的权益,也考虑到了房东的合法利益。过去,一些租客擅自改装房屋结构,或当起二房东私自转租房源,从中赚取差价。《条例》提出规范:不得损坏、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或者改动租赁住房承重结构,不得私拉乱接水、电、燃气管线等。
随着《条例》的实施,住房租赁市场将会经历一番洗礼。业内人士分析,这将促进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但也可能导致部分依赖“隔断房”和“资金池”的中小租赁企业退出市场。这可能会使得房源向头部企业集中,短期内部分区域的租金波动,并可能影响低收入群体的租赁选择。
然而,从长远来看,《条例》的实施有利于保障各方权益,将提升租房意愿,提高房屋租赁的稳定性,让租赁现金流趋于稳定。这对促进房地产开发企业从增量向存量、从建设到运营的转型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