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特约评论

高校公共课的“含金量”提升之路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11日 18:16(上海时间)
点赞 0
高校公共课的“含金量”提升之路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高校公共课常被认为是“含水量”高的课程。然而,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是否需要这些课程,而在于如何提升它们的质量和吸引力,让学生愿意上、盼着上、并从中获得真正的教益。

近年来,不少高校开始关注公共课的教学质量问题。北京大学推出的“双创”公选课,山西大学的通识游学课程等,都在尝试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和体验。

南京邮电大学的《漫画插画创作》课堂上,学生们聚集在一起讨论着画面构图与色彩情绪。这不仅让理工生找到了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也成为了他们校园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这些优质公共选修课一座难求的现象,反映了深层次的问题:学生需要真正有价值的公共课。

那么,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共课教学质量,减少“含水量”,提高“含金量”呢?薛新龙建议,高校需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建立适切的激励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发挥个人研究特长持续更新课堂内容。同时,加强公共课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设计,帮助学生感受到学科交叉融合对于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促进作用。

赵阔则提出,教师应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思想启迪者”,积极融入个人思考与见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索和讨论。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翁’姿态认真对待课程时,才能形成对教师教学改革的正向激励,促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总之,高校公共课的“含金量”提升之路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和改进,就可以让这些课程真正成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