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十五五”时期夯实基础、全面发力

在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后,专家解读了“十五五”时期的重要地位和机遇与挑战。同时,也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哪些变化与侧重。
近日,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引发广泛关注。如何看待“十五五”时期在中长期发展蓝图中的战略定位?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又有哪些新变化?《新闻1+1》节目连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共同为您解读。
“十五五”时期的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的一个关键阶段。专家指出,这个阶段需要充分理解五年规划的作用,以及如何在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中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在这个过程中,需牢记“六个坚持”和全面的深化改革,同时注重统筹经济发展和安全。
与此同时,“十五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引人关注。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带来了外部不确定性,但在危中寻找机遇是关键。专家强调,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制造业发展等方面,可以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有宽容失败的体制机制,并通过金融市场分散风险。
在惠民生的期待上,政府加大对相关领域支持的力度可以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无论是育儿、教育还是城市公共服务,人们都期盼着进一步的改善。因此,在“十五五”时期,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未来五年里,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将是一个重要的目标。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也依赖于市场参与者的自主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三个区分开来”——即将公共利益、国家发展的试错与个人私利的错误区分开来,将会非常关键。
最后,在探索“十五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我们需要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去思考。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增强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统一大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人的培养和教育,以及如何通过金融体制来支持创新。这不仅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十五五”时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值得我们共同期待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