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特约评论

北京市拟2027年建成科学基础大模型:未来科研从此告别繁琐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7月12日 02:37(上海时间)
点赞 0
北京市拟2027年建成科学基础大模型:未来科研从此告别繁琐

近日,北京市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北京市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旨在推动科学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计划提出,将建设多学科通用的科学基础大模型和开放共享的科学数据平台,预计到2027年,服务不少于1000万用户。

今天(7月11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联合发布了《北京市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围绕关键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应用落地、创新生态营造四个维度,提出了开展科学智能的基础理论研究、构建多学科通用的科学基础大模型、研发新一代科学计算智能模拟软件工具、构建开放共享的科学数据平台等17项重点任务。

《行动计划》指出,预计到2027年,北京将建成多学科通用的科学基础大模型,建设不少于10个高质量科学数据库,服务不少于1000万用户,推动在不少于5个领域开展深度应用,形成8个以上标杆应用案例。此外,北京还将搭建共性服务创新平台,引进培育一批复合型创新人才,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学智能产业集群。目前,在科学智能领域,北京已产出全球首个覆盖90多种元素的大原子模型DPA,以及全球首个覆盖“读文献-做计算-做实验-多学科协同”的AI科研平台——玻尔科研空间站,并涌现出了一批与科学智能相关的创新型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在此基础上,《行动计划》将进一步助推科学智能领域的落地应用,推动AI技术加速新材料研发、赋能医药健康产业创新等。

这项计划不仅引起了国内外科研界的广泛关注,也让我们看到,未来科研工作可能从此告别繁琐。通过科学基础大模型和开放共享的科学数据平台,研究人员将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研究工作,这无疑将推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然而,我们也需要思考,这样的快速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如何确保在追求创新和进步的同时,也能兼顾安全、伦理等问题呢?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和讨论的问题。

随着《行动计划》的实施,北京市将在科学智能领域再次领跑全国。然而,我们也希望看到,这项计划能够真正造福广大科研人员和民众,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只有通过实际的落地应用和效果,才能真正体现出这项计划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