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特约评论
京蒙教育协作创新:如何让“送去”的教师变成“留下”的力量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7月1日 00:38(上海时间)
点赞 0

近年来,北京和内蒙古的教育合作不断升级,从单纯的支教到现在的‘融铸式’转型。这种合作不仅为当地学生带来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帮助当地教师成长,为受援地区打造了‘带不走的优质师资队伍’。
最近,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第五小学的一位信息技术老师陈盼龙,以游戏开始他的课堂教学。这种创新方法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也让人看到了教育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的重要性。然而,这种‘融铸式’的转型升级,又究竟代表着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根据京蒙教育协作框架,目前已经有525所中小学与北京市的416所中小学建立结对关系。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方式从单向帮扶转变为双向互动。来自北京的支教老师,不仅带来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在帮助当地教师成长。这是一种‘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的转变。
例如,来自北京市门头沟区的支教老师赵济园,在武川三中支教期间,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将当地的历史故事带进课堂,让学生们从身边感受历史的魅力。在这种‘融铸式’教育协作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新知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此外,这种教育合作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最近,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第五中学的师生们到北京参加了一次研学活动。在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师生们通过参观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的建筑,亲身感受了历史和文化的魅力。这不仅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也有助于老师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
总之,京蒙教育协作的‘融铸式’转型升级,不仅带来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也促进了两地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这是一种值得肯定和推广的教育合作模式,因为它不仅关注学生的成长,也关注教师的成长和整个教育体系的完善。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可以为受援地区打造‘带不走的优质师资队伍’,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关标签
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