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特约评论

立冬到,中医专家教你如何吃出养生效果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8日 00:37(上海时间)
点赞 0

随着立冬的到来,人们开始关注起冬季的饮食保健。中医认为,在这个时节应注重滋阴潜阳,而饮食上则需要顺应天时。那么,什么样的食物才是冬季养生的最佳选择?

立冬已至,天地始冻,万物收藏。在这个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中国古代典籍中蕴藏着深邃的饮食智慧,不妨和大家分享一下。《黄帝内经·素问》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古人早已洞见冬季养生的核心在于“藏”——藏阳气、藏精气、藏神气。而饮食作为养生的重要环节,也需要顺应天时。

一、滋阴潜阳,食养为本。《千金要方》提出:「冬月宜苦不宜咸。」这与现代营养学不谋而合。中医认为冬季肾经当令,过咸伤肾,当以苦味坚阴。苦瓜、苦菊等苦味食物,富含生物碱,能促进代谢;而黑豆、黑芝麻等黑色食物,富含花青素和微量元素,正是冬季养肾佳品。《饮膳正要》记载:「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黍米(黄米)富含蛋白质、B族维生素,其性温味甘,能益气补中。与之相似的还有糯米、高粱等谷物,在低温环境下能为人体提供持续能量。

二、根实之味,天地精华。《诗经》中“七月食瓜,八月断壶”描绘的正是冬季来临前储备根茎类作物的智慧。萝卜、山药、红薯等根茎类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和碳水化合物,《本草纲目》赞萝卜能“大下气,消谷和中”,现代研究更发现其含有的淀粉酶能促进消化。三、温热补益,中庸之道。《周礼·天官》记载:「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强调冬季饮品宜温热。这不仅符合中医“寒者热之”的原则,从现代科学看,温热饮食能维持人体核心体温,减少能量消耗。但《养生随笔》也提醒:「冬月但宜加温,不可太热。」过热的食物会损伤食道黏膜,古人早已认识到平衡的重要性。

四、发酵之智,冬藏妙法。《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冬季制作豆豉、酱曲的方法。这些发酵食品不仅便于储存,更富含益生菌和维生素B12。在新鲜蔬菜匮乏的冬季,通过发酵食品补充有益的微生物和营养素,体现了古人非凡的智慧。五、食药同源,预防为先。《神农本草经》将山药、枸杞等列为上品,“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冬季易发呼吸道疾病,百合、银耳等润肺食材,富含黏液质和多糖,能保护呼吸道黏膜,这与现代营养学强调的维护免疫功能不谋而合。

值得深思的是,古人强调“不时不食”(《论语·乡党》),冬季选择当令食材,既符合自然规律,也暗合营养学原理。如冬季盛产的大白菜,富含维生素C、钾元素和膳食纤维,在低温环境下正好满足人体需求。立冬时节,让我们重温《管子·形势解》的教诲:「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饮食之道,不仅在于选择什么食物,更在于理解天地运行的规律,在恰当的时节用适当的方式滋养身心。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留给今人最珍贵的遗产——在舌尖上实现天人合一的智慧。

参考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