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特约评论
艺术教育成为精神支撑: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的“无用之用”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29日 23:04(上海时间)
点赞 0

在数字驱动的时代,学艺术有什么用?一群“零基础”的学生,在教授敖松的带领下,用艺术表达情绪。通过绘画和摄影,他们找到了释放自己、理解土地和现代性的方式。
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教授敖松坚持以艺术育人,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直觉比计算更重要。”他和同事们带领学生进行工作坊训练,让他们放松、野化,复苏感受力。这种看似“松散”的教学方式,背后是对人、对教育的本质的探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创作的天性得以释放,作品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
在过去10年的时间里,有研究高等教育的媒体统计,876个艺术类本科专业被撤销。但敖松和他的同事们依然坚持着“无用之用”的理念。他们认为美育的价值,并非一个新鲜的话题,而是受教育者最基本的素养。通过艺术训练,让学生们在自然环境中去捕捉瞬间光色的变化,让他们在自然母体中感受生命的力量。
今年夏天,敖松和同事们带学生去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草原进行工作坊训练。头三天,不布置任何训练作业,让学生们“野化”,复苏他们的感受力。慢慢地,学生们从起初的拘谨到后来“不睡觉也要等日出”,从对自然的恐惧到在自然的母体中吸取能量。
这种看似“松散”的教学方式,背后是对人、对教育的本质的探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放松了,创作的天性也随之释放,作品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前不久,敖松和他的同事们将近10年的学生作品分成4个部分放置在一场名为《蕴·无声》的展览中,这场展览设于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一个由“工作室、楼道空间”改造的展厅里,总有些种子要在边缘处生长,‘无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