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特约评论

校外培训安全乱象:揭露教师资质存疑与维权难题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9月27日 17:40(上海时间)
点赞 0
校外培训安全乱象:揭露教师资质存疑与维权难题

近期,多起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安全事故引发关注。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机构存在资质不合格、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人身安全难以保障,同时维权困难重重。

今年8月中旬,上海杨浦一家游泳馆内,一名7岁女孩在学游泳时遭教练按头致呛水。涉事教练辩称此举是为了帮助孩子“克服心理恐惧”,但该行为引发了广泛争议。

类似事件并非个例。今年4月,海南省一家午托机构老师因认为一名11岁学生用餐时不配合管理而动手打人,后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15日并罚款500元。教育部门随后安排心理专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记者在网上检索发现,部分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存在资质不合格、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例如,某体育机构承诺“双语教学,以外教为主”,但实际上课后发现课程与宣传内容存在明显差异,原本承诺的小班课变成了约30名学生挤在同一块场地上课。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姚金菊指出,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校外培训机构应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师资不足、管理混乱可能侵害学员的生命权、健康权,同时也损害消费者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

姚金菊分析认为,校外非学科类培训安全问题频发,背后存在多方面原因。从行业特点看,非学科类培训涵盖体育、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项目细分众多,难以建立统一的资质认证体系。缺乏国家统一的资格认证标准,导致各地、各行业自行其是,认证质量参差不齐,为不合格师资进入行业提供了可乘之机。

此外,不少机构应急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安全责任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安全培训不到位,责任追究机制缺失。监管层面也一定程度存在权责不清、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学科与非学科类培训区分标准模糊,执法专业性不够,导致重复执法、多头监管现象。

日常监督不足、信息监管乏力,也使得资质造假、虚假宣传等行为难以杜绝。当前对违规机构的处罚力度也明显不足。尽管《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中设有黑名单制度及停招、取消办学许可等处罚,但实际执行效果有限。

另一方面,家长在证据收集、责任认定等方面面临困难,维权成本高,间接降低了机构的违法违规成本。因此,针对校外非学科类培训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包括加强行业监管、完善资质认证体系、提高机构安全责任意识以及增强家长维权能力等方面。

参考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