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与“东风”导弹的峥嵘岁月

今年的阅兵活动上,12台大型导弹运输车载着“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震撼出场,彰显大国底气。我们来重温屠守锷院士与“东风”导弹的峥嵘岁月。
今年的阅兵活动上,12台大型导弹运输车载着“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震撼出场,彰显大国底气。然而,少有人知道,这项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院士的贡献。他为中国导弹事业奋斗一生,并以“东风”系列导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屠守锷院士曾表示,自己最熟悉的就是“东风”导弹,因为它是他的孩子。小时候,上海码头上日本人炮弹投下的轰鸣声让他记忆深刻,他渴望着中国能够拥有自己的强大武器来保护自己。在实际参与到导弹研发中后,他更深刻地理解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并为之付出了全部力量。
在当时,中国导弹事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缺乏图纸、数据等基本条件。然而,屠守锷院士和他的团队并没有放弃,他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开始了艰苦的研发过程。从最基本的工具到每个细节的计算,他们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以确保导弹的精度和可靠性。
在这漫长的研发过程中,屠守锷院士并没有被一次次的失败所打倒。东风二号首飞失败后,他没有放弃,而是以更加坚定的信念继续前进。两年后,东风二号成功实现了首飞,这标志着中国导弹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从那时起,“东风”系列导弹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刷新自己的记录。1980年5月9日,东风三号成功飞越六重时区,从黄河岸边直指太平洋彼岸。这一刻,戈壁的风啸在耳边炸响,这标志着中国导弹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如今,“东风”系列导弹已成为中国国防的一张重要名片,它们代表了中国自主创新和国防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屠守锷院士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他为中国人民和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纪念屠守锷院士的同时,我们也要牢记他的遗志,继续推动中国科技的发展,不断突破自主创新能力的极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