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十五五" 规划:中国如何应对外部环境新变化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 "十五五" 时期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中国将如何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新变化?
10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权表示,制定 "十五五" 规划建议,是实现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分阶段有步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未来五年,要怎么干?
根据《建议》, "十五五" 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总体判断是,大国关系牵动国际形势,国际形势演变深刻影响国内发展,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把各方面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能。
《建议》明确了 "十五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七个方面:一是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二是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三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四是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五是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六是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七是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相信未来五年,我国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将持续增强,国际地位将持续提升,人民生活将更加幸福美好,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具体的定量指标和重大工程项目将在 "十五五" 规划《纲要》中予以明确。
此外,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十五五" 规划建议明确把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具体怎么干?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