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特约评论

央行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疫情下 " 信用救济 " 引发热议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31日 07:35(上海时间)
点赞 0
央行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疫情下 " 信用救济 " 引发热议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对于疫情以来违约金额在一定标准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其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这一 " 信用救济 " 政策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专家认为这一举措具有积极意义,将有助于解决部分个人信用困境问题。

2025 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提出了一项重要政策,即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措施。这主要是针对疫情以来因各种不可预测因素导致的个人违约行为而实施的救济计划。对于违约金额在一定标准以下且已全额归还贷款的个人,其相关违约信息将不再被征信系统记录和展示。

这一政策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部分个人由于疫情影响、收入减少或意外事件导致的信用问题。过去几年,受新冠疫情等不可抗力影响,一些个人尽管已经还清债务,但因历史违约记录而面临融资困难。这项措施旨在帮助这些人加快修复信用记录,同时发挥信用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这一政策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体现了信用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理念的进步。

董希淼进一步指出,这项政策将有助于解决 " 一朝失信终身受限 " 的困境,让个人通过主动偿还债务来修复信用记录。这不仅对于个人的经济生活有益,也能激励人们积极履行义务,处理历史遗留的信用问题。良好的信用是现代社会公民享受金融服务的基础,这一政策是对传统信用体系的修补和完善。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也表示,这一政策构建了诚信过滤器,只有主动履行还款义务的个体才能重新获得信用重建的机会。这既是对非恶意失信者的关怀,也是对老赖的严格过滤。通过信用修复,让这些并非恶意失信的人员回归市场,有助于让失信名单的人数下降,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经济复苏。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政策并不简单地 " 删除不良记录 " 或 " 征信洗白 ",而是通过条件和程序来实现信用修复。其核心目标是教育和救济那些非恶意失信的群体,如因连续失业、重大疾病或疏忽大意等原因导致逾期的人们。这一信用救济机制,也预示着未来征信体系将会更加精细化、人性化,根据不同贷款类型和失信严重程度设置不同的公示期限。

总之,央行的这一政策措施,对于解决疫情下个人信用困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供 " 信用救济 ",可以帮助部分个人加快修复信用记录,更好地发挥信用的约束和激励作用,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的成熟升级。

参考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