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特约评论

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工作启动:创新之路还是寻常事?

来源: 特约评论发布时间: 2025年7月16日 03:03(上海时间)
点赞 0
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工作启动:创新之路还是寻常事?

国家医保局日前启动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工作,55个品种纳入报量范围。然而,在追求“质优”与“价宜”的平衡中,我们难以忽视背后的复杂权力博弈与制度僵化。

国家医保局消息,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已经启动,这标志着又一次在医疗领域寻求成本节约和质量保证的尝试。经过三阶段筛选,55个品种被纳入了第十一批集采报量范围。国家医保局相关司负责人介绍,这次集采将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依然遵循“集采非新药、新药不集采”的指导方针,只有那些已经上市多年、过了专利保护期且由多家企业生产的品种才会被纳入集采范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对质量和价格的博弈。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始终强调要把“质优”摆在“价宜”前面,新增了对企业质量管控能力的要求,并将继续对参选企业进行检查和产品抽检。这似乎是一个合理的做法,因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是最宝贵的。然而,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复杂的权力网络和利益关系,医保局、药监局、医疗机构以及药品生产企业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每一次集采活动,不仅仅是药品价格的谈判,更是各方利益的重新分配。

此外,这次集采排除了通过谈判新进入医保且仍在协议期内的品种,并增加了市场规模条件,规定2024年各省份医药集中采购平台采购金额小于1亿元的品种不纳入采购范围。这些措施看似合理,但是否能真正保护行业创新积极性,抑制低价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点值得深入思考。

最后,当我们庆祝“质优”与“价宜”的平衡时,我们也应该问自己:这一切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仅仅为了降低医疗费用,还是为了确保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服务?答案不仅仅在数字上,还在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中。我们是否真正关心那些在这个体系中被忽视的声音?这些问题,如同一个等待解开的结,需要我们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现实,追求真正的公平与正义。

因此,当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工作启动时,我们不仅应该看到表面的数字和政策,还应更深入地思考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项工作的价值,以及我们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关标签

健康社会

参考链接:查看